打造“人工智能+”行动的创新样板

2025-09-09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重点领域,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目标,致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

      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深耕,正以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成为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承载区和应用示范高地。截至2024年底,园区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产值突破1100亿元,累计上市企业达20家。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制造、科研、政务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赋能百业焕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步入苏州国际科技园旗下载体——人工智能产业园,科技感与未来感扑面而来。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对新一代算法进行测试,屏幕上实时显示代码执行和图像识别结果;园区内,无人驾驶车辆安静地穿梭往来,智能机器人正在执行巡检任务,处处彰显着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入,展现出产业发展的生动图景。

      自2017年率先布局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以来,园区从无到有,建设完善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生态,成为人工智能的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目前,园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工业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赛道,不断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初步打造了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深度应用,离不开企业与创新生态的集聚效应。为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进程,园区在项目招引、人才引进两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构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今年以来,园区累计招引“人工智能+”相关项目超200个,涵盖AI芯片、AR/VR等前沿领域,包括仁宝电脑、奇点光子、星宇智能等一批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园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应用深度。在人才集聚方面,园区已汇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超千位;今年,园区共有16个人工智能人才项目获评苏州领军,并通过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评审吸引来自全球的149个人工智能项目。

      打造“AI+”融合创新高地

      “嗨,奥迪,帮我把驾驶位调成按摩模式,空调设为22℃。”接收到指令后,一汽奥迪Q6L e-tron搭载的语音助手迅速回应:“座位已调整,空调已开启。”在人工智能赋能下,思必驰为奥迪打造的全链路语音交互系统,实现多维度功能创新,从唤醒响应、对话问答到指令执行,均实现了效率与体验的突破,让语音助手能“听懂”用户的语言。

      作为大模型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思必驰当前正处在将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赋能紧密结合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智能汽车、智能IoT、会议办公等领域,思必驰通过将全链路智能语音对话技术、人工智能语音芯片、对话式语言大模型等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目前,思必驰在对话式人工智能全链路方面具有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工程系统研发能力,并且还在持续加大对基础技术创新与核心产品能力升级的研发投入。《意见》的发布,将推动人工智能由‘技术探索’迈向‘价值创造’,我们将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推动前沿AI技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思必驰董秘龙梦竹说。

      思必驰以“人工智能+”助力发展的具体场景,正是园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一道缩影。近年来,园区积极发挥实体经济基础优势,围绕制造、科研、政务、金融、教育、文旅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其中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典型案例”1项、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项、苏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3项,均位列全市第一。

      作为制造业发展高地,近年来,园区还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塑造了以数据驱动和创新引领为核心的新型工业生态。在“AI+制造”领域,园区积极推动工业企业AI赋能,涌现出博世汽车、威达智科技、友达智汇、华星光电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其中,博世汽车打造柔性产线智能排产系统,利用数字孪生与AI遗传算法优化生产流程;威达智科技开发AI+半导体高空自动化输送线,实现物料智能化运输;友达智汇研发MEGAEPMS设备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提高生产效率;华星光电打造设备健康度管理平台,利用AI模型侦测指标突变,减少设备宕机时间。

      在人们更为熟悉的城市治理等领域,“人工智能+”同样带来满满的惊喜。在苏州国际科技园,一架无人机正在“工作”中——所过之处,画面被实时传送给工作人员,短短30分钟,一幢百米高楼就完成了“CT扫描”,哪里连接件异常、哪里玻璃破损,都一一呈现在“体检报告”中。

      这一智慧场景,正是苏州加乘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城市空中治理解决方案之一,也是国内“基于无人机场AI房屋检测”行业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项目。自2020年落子园区以来,加乘科技深耕“低空经济+AI大模型”垂直领域,注重技术和产品自研,其自主打造的“智慧机场低空一站式应用服务平台”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低空交通诱导、商业动态巡逻、低空配送、城市建筑物体检等多个场景。

      擘画人工智能发展新蓝图

      作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阵地,园区正以清晰的发展路径,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以《意见》的发布为指引,园区将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科研、政务、医疗、文旅、教育、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开展政策研究与制定、项目招引、技术攻关、场景打造、人才集聚、载体建设、金融赋能、生态营造等重点任务,打造可复制推广、产业带动性强的典型应用,探索形成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千行百业的新路径、新模式。”园区科创委数字创新处副处长左致玮说。

      依托不同的载体,人工智能的产业活力仍在持续迸发。目前,园区共有8个人工智能产业载体在建,累计建设载体24个,包括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中新绿色数码港、独墅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同时,南岸新地、苏州国际数据港还成功获评苏州市首批AI青年创业园,这些载体将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配套服务,助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此外,园区还积极开展各类生态活动,举办各类供需对接会、政策宣贯会、企业座谈会、投融资路演、主题讲座、人才实训等活动,打造合作交流平台,助推场景对接和市场推广。

      园区还印发《苏州工业园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立足区域实际,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为引领,形成以制造、科研、政务为重点,医疗、文旅、金融、教育、环保等领域为示范的“3+N”人工智能应用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力争到2027年,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100家,产业规模超1400亿元,新增人才团队300个,培育形成不少于50个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成果。

      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平台支撑、深化场景开放,园区正逐步构建起“项目-人才-平台-场景”深度融合、环环相扣的AI产业生态体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多层次企业梯队。随着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园区这片创新热土也将加速融入全球AI创新与合作网络,持续擘画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蓝图。